您当前的位置: 乐虎 > 新闻中心
全运效应不止于体育代乐虎官网表委员热议以十五运会提速粤港澳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5-03-08 18:39:31    浏览:

  “办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是提到。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第九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大湾区建设步入纵深,人员流动、跨境支付、安全互认等制度差异导致的“堵点”问题逐渐显现。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篮球总会会长施维雄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小切口”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是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各项生活场景越来越便利,甚至趋向于“无感”,人才才会选择留在大湾区干事创业。

  2025年11月,粤港澳三地将共同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体育作为一个“小切口”,既能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促进三地居民人文交流、增加社会凝聚力,同时,在联合办赛解决各类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效推动经费流动、标准互认、政策及机制体制设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为三地协同创造经验。

  如何通过十五运会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代表委员们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在体育层面,可借助赛事构建“大湾区运动员身份互认系统”,最大程度上为运动员跨境参赛提供便利。此外,还应通过联合办赛经验,推动打造大湾区城市联赛,探索举办国际赛事的合作机制。

  同时,“全运效应”将不仅局限于体育领域,还将促进大湾区在多方面的融合发展。赛事期间,大量人员将在粤港澳三地流动,代表委员建议借助赛事打造大湾区内的“一程多站”文化旅游模式,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不断发展,将赛事“流量”进一步转化为文旅“增量” 。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系列政策相继落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硬联通”工程也相继筑城,构建起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然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纵深,三地融合正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向规则制度深度衔接转型,制度差异导致的“堵点”问题逐渐显现。在人员流动方面,由于粤港澳三地海关制度不同,人员货物通关面临一系列申报手续和时间成本问题。在联合举办活动方面,港澳与内地存在涉及部门多、审批时间长、权责不清等问题。

  “大湾区建设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打造优质生活圈,就是聚焦于关注‘小民生’和‘小切口’。”施维雄表示,任何突破了“跨境”“数据流动”“安全互认”等事项的举措,背后付出的努力都是巨大的,成果都是普惠的。各项生活场景越来越便利,甚至趋向于“无感”,人才及大众就会选择留下,腾出更多时间干事创业。

  今年11月,粤港澳三地将共同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体育作为社会“减压阀”和发展“润滑剂”,正是解决“堵点”问题的小切口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体育是一种世界通行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将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地区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建湘曾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体育本身属于大文化的范畴,是促进人文交流、增加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粤港澳三地联合办赛,将更好促进三地的体育交流,从文化层面全面提升粤港澳三地的融合。

  在微观层面,三地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将涉及很多具体问题的解决,如经费流动、标准互认、政策及机制体制设计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借由此次办赛,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推动三地在体育、人文、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

  “粤港澳三地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绝对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好事。”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东源大地有限公司总裁王嘉恩认为,三地承办全运会,将有力证明“一国两制”“一事三地”由优势互补、政策配合,以致落地推行等的可行性,是三地有不同定位及发展方向,而又能灵活联动的最好肯定。可以将十五运会视为一个媒介,三地通过它能更深入体验在体育发展、资源共享、政策协调、人文交流、经济共荣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

  日前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测试赛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的测试赛,赛道通过深圳湾大桥跨越深圳、香港两地。

  这场赛事建立了“深圳赛区执委会+香港全运会统筹办”的联合指挥体系,实现了跨境事务的无缝衔接和综合保障的高效协同,首次实行两地裁判员分段负责机制和安保医疗接续保障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粤港共同办赛。

  体育层面的诸多问题,即可通过十五运会改善或解决。例如,粤港澳在运动员注册、裁判资格认证等方面标准不统一,运动员之间的流动和参赛存在“堵点”。施维雄建议,可借助赛事建立并运营“大湾区运动员身份互认系统”。一方面,有助于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能够自如参加大湾区的各项赛事。另一方面,在内地推广港澳特区擅长项目,举办大湾区内部赛事,吸引更多业余人士参与,逐步培育更多专业选手,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新项目、培育新产业。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副总裁霍启刚提交了关于“共建体育湾区”的建议,他表示,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十五运会是绝佳的机遇,希望可以借此探索更紧密的合作模式,探索举办世界杯和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发展有岭南地域传统文化体育特色品牌。

  粤港澳共同举办十五运会,还须注重会后综合效应。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在全运会周期内及未来大力发展“泛体育”模式,促进大湾区体育文化大生态的形成,向国际社会全方位展示大湾区的体育、文化特色,助推国际文化交流融合发展。

  十五运会涉及三地数万名志愿者的跨境协作,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工联总会副会长、澳门立法会议员林伦伟建议,粤港澳三地可通过赛事契机建立统一志愿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联合培训提升志愿者技能及国际视野,建立信息化调度体系以实现高效配置,加强三地志愿服务组织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确保志愿服务质量。

  “志愿者作为城市间的文化使者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伦伟表示,大湾区城市间的志愿者互联互通,不仅能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还能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发挥全运会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促进港澳青少年‘心联通’,也应是本次全运会举办的题中之义。”朱鼎健表示,应借助赛事,通过通关便利化、观赛交通便利化、创设志愿服务平台等举措深化青少年对全运会的参与感,并且,借助赛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全运会,形成品牌效应,长期促进三地青少年交流。

  十五运会的举办将有力促进大湾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运会将吸引大量人员在大湾区内流动,带动旅游、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消费增长。”王嘉恩认为,可以借赛事契机,结合大湾区地域文化举办活动,展示及传播民风民情,这将有利于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还能提升对外的知名度。林伦伟则建议粤港澳三地可借此机会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打造大湾区内的“一程多站”文化旅游模式,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发展“跟着赛事去旅行”,实现大湾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友情链接